close

人的成功不是來自於千載難逢的機會,而是每天不斷累積的習慣,因此,越多好習慣就能造就更好的人生,反之,被壞習慣纏身就陷入惡性循環。

如何培養習慣?很幸運讀過了James Clear著Atomic Habits,中文翻譯「原子習慣」的史上無敵暢銷書~

原子習慣:身份認同後才開始,讓提示顯而易見、渴望具有吸引力、讓行動輕而易舉、獎賞令人滿足。別管目標,專注於系統,習慣養成不在於時間長,而是要頻率高。重點在複利效應的巨大成果,而不是現在一點小小的改變,每日進步1%,一年後會有37倍的成長,每日退步1%,一年後則趨近於零。

原子習慣運動(慢跑習慣)實踐:從2020.8.5(三)開始,維持了超過六個月,每天跑步不間斷,上班日晨跑,放假日團練或下午獨跑,最終於2020.12.20臺北馬拉松以2:54:19成績破3完成,帶來改變的都不是一個巨大的轉折或機會,而是行動時間的複利效應。

ALLDATAx1_1-1-13.jpg

如何操作原子習慣?首要專注在建立系統而不是目標,讓自己在培養習慣的系統中逐步達成目標。

1.提示顯而易見:先改變身份認同,想像自己是個跑者,是個全馬破3的優秀跑者。手機中fb、ig也都是各跑團訊息或朋友跑步的分享,隨時提醒自己要多跑步多運動。利用習慣堆疊(在既有習慣或行為之後增加新習慣),吃完晚餐洗完碗就裝水,洗完澡就把運動服準備好,最後用具體執行意向,說明我會在「時間」、「地點」,進行「行為」→我會在凌晨4點半起床,去「八掌溪河堤」「跑步8公里」。

2.習慣具吸引力:使用誘惑捆綁,把想做的事和必須做的事捆綁在一起,先做完必須做的事再做想要的事,或是先做想做的事接著做必須做的事,跑完步就可以享受淋浴,跑完步就可以品嘗手沖咖啡,跑完步就可以閱讀自己想看的書10分鐘,跑完步就可以讓自己感覺新的一天開始(內在滿足)。

3.回應輕而易舉:設計所處環境適合運動習慣、減少所有阻礙→前一晚先把水壺裝好水,把家門鑰匙準備好,把運動服準備好。最小努力原則,亦稱2分鐘法則,搭配5秒法則,不是很厲害了才開始,而是開始了才會很厲害。從最輕鬆的六分速跑,距離也是從每天有跑就好開始,接著3公里、5公里、7公里,到現在每天固定的8.2公里,總均速則是六分速一直推進到現在固定在四分半速左右,每天跑步也每天嘗試各種不同的配速、步頻,跑完看著馬拉松世界的紀錄分析。另外最輕鬆原則,也和我穿Y拖跑步有關係,隨時、方便穿了就跑。重複是養成習慣的最大因素,高頻率比高時數更有益於養成習慣,完美是成功最大的敵人,寧可軟爛的維持,也不要完美的放棄。

4.獎賞令人滿足:所謂獎賞,就是能產生大腦多巴胺分泌就算,我們容易傾向即時的滿足,而不是長遠的益處,因此要著重系統而非目標,利用「習慣追蹤器」的概念,所以我給自己的獎賞,看到自己跑了8公里(多巴胺)在每日馬拉松世界行事曆呈現,告訴自己「不要中斷連續紀錄」的強大咒語,並且有完成一天重要活動的儀式感。另外跑步習慣維持,就報名一些比賽來證明自己的進步(正增強、多巴胺),或參加團練藉由團體成員認同感強化自己練跑的動機,或是每次跑完就存入一小筆錢(順便培養儲蓄習慣),累積一定金額時可以購買跑步裝備來獎賞自己,像最近買的Compressport寬版腰帶,但獎賞不能與跑步習慣相違背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原子習慣 跑步 早起習慣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達 的頭像

    自然就好~~

    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